读李翱文

读李翱文朗读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译文

  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作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义,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做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我最后读了下《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他就不再感叹了。像李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世民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而后代的子孙却不能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当前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当前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像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昕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国,真是可叹呀!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记。

注释

李翱: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学生。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但性格耿直,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文章提及的《复性书》《与韩侍郎荐贤书》《幽怀赋》皆为其作品。韩侍郎,指韩愈。

义疏:古书的注解。

诚:一作“识”。

上下其论:讨论古今政事的得失。

一时人:同时代的人。

愈尝有赋矣:指韩愈所作《感二鸟赋》。赋中有云:“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人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不过羡二鸟”二句:借有人向皇帝献二鸟事,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不平之感。

其赋:指李翱的《幽怀赋》“视予心”二句:唐代自德宗、顺宗以后,政治形势江河日下,战乱不息,朝廷已失去对全国的控制,人民生活困苦。

神尧:指唐太宗。唐张文琮《太宗文皇帝颂》即有“配尧登唐”的说法。一旅:一支军队,古代五百人为一旅。这里指唐王朝发祥地的太原部队。“后世子孙”句: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河北、河南诸重镇相继被藩镇割据,战乱不息,唐王朝始终不能收复。

见今之事:指宋王朝西北地区不断受辽和西夏侵犯的现实。

脱有:即使有。

参考资料:

1、乐燎原语文名师工作室编著.高中古文阅读与鉴赏: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2:第218页

2、刘青文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05:第281页

读李翱文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作者时年三十岁,因作《与高司谏书》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令。欧阳修对当时当政人物“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的作派表示强烈的不满,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1、唐晓敏著.唐宋八大家故事:群众出版社,2015.10:第249页

  作者在全文三大段中,运用多种手法,由远及近,曲折写来,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突现主旨。UDn古诗词网 -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

  第一段用欲扬先抑法。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写读了李翱的《幽怀赋》后的所感所叹,但文章在此以前作了层层铺垫,对比映衬。作者先说读了李翱的《复性书》的看法。《复性书》是李翱的代表性文章,有上中下三篇,内容是以《中庸》为理论根据,提出人有性和情两个方面,认为“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也”,要求去情复性。作者认为该文写得不好,只是给《中庸》作注释而已,理解能力强的人可以不读它而直接读《中庸》,理解能力弱的人则读它也读不懂,这样的文章可以不写。此纯为“抑”。次说读了李翱的《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作者认为李翱不得志时愤于当世无肯荐拔自己的人,故说这番话,如果得志就未必如此;但又说信中对韩愈的“好贤”,仅比之于“秦汉问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之所为,评论得很恰当。此为“抑”中有“扬”,以“抑”为主。最后才写到读了《幽怀赋》后的赞赏。并为自己和李翱生不同时而嗟叹不已。经过这样的先抑后扬,蓄势衬托,再来表现对李翱的钦佩之情和知己之感,就显得更加深挚浓烈。UDn古诗词网 -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

  第二段用抑彼扬此法。这段开始并不直接承继上文,一下子写明《幽怀赋》的什么内容感动了自己,而是先插入韩愈文章以为对照,似断而实连。韩愈是欧阳修倾心推崇的人物,这里就肯定地说:“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可是对他写的《感二鸟赋》则不以为然。韩愈的这篇赋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当时他仕途失意,三次给宰相上书自荐,都未被理睬,后在离长安东归的路上看到“笼白鸟、白鹤鹆”西行进献天子者,就有感而作此赋。赋中说:“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唯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作者认为韩愈的赋只是为自己不得志发牢骚而已,如果他当时能如二鸟之“光荣而饱”,得意作官,就不会写这篇赋了。此处抑韩文的目的是为了扬李赋,所以接着说:“若翱独不然”。笔锋一转,就引出李翱赋中使作者产生共鸣的那几句话:“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并肯定李翱为河北藩镇割据的严重局势而引起的忧时之心。欧阳修自己也是个以天下为忧的人,他不满意那种叹老嗟卑,仅仅为个人遭遇发泄不平的诗文,所以把不以个人进退出处为念,唯忧国家治乱安危的李翱引为同调,并结合李翱当时的政治情况,提到系乎有唐一代存亡的高度来加以赞颂。由于文章采取了这种抑彼扬此、对照烘托的手法,使行文更加曲折,而对李翱的称颂也境界更高,分量更重。UDn古诗词网 -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

  第三段则用以古联今法。此文不是为写读后感而写读后感。作者惜唐是为了悲宋,赞李翱之赋是为了抒自己之情。所以这段一开始就承接前文,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作者生活的仁宗时期比李翱所处的唐代中叶,内忧外患的严重程度有过之无不及,可是作者认为当权者中没有人忧虑时局,不仅自己不忧时,还讥笑打击忧念国运、改革弊政的人,“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作者揭露批判此种“光荣而饱”的人物的行为心态,锋芒尖锐而用笔含蓄。最后,作者愤激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千回百折逼出的这两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题旨所在。全文如此曲折跌宕。层层递进,由彼及此,由古及今,将作者的忧时之心、愤世之意,尽情吐泄,显得情辞悲怆,感慨浓烈。UDn古诗词网 -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

  这篇读后感属议论文字,言辞也很尖锐犀利,鲁迅就说此文末尾“呜呼”云云几句话“悻悻得很”,并把它作为“指斥当路”的“古人并不纯厚”的例子之一加以肯定(《花边文学·古人并不纯厚》)。宋代李涂说:“论及时政,子厚发之以愤激,永叔发之以感叹”(《文章精义》二)。还说欧阳修许多文章,“有‘呜呼’二字,固是世变可叹,亦是此老文字遇感慨便精神”(同书五一)。这篇文章里就蕴积着他的深沉感叹,作者忧世而不能的愤慨和对守旧的当权派的指斥,表达得柔中见刚,诗意盎然。UDn古诗词网 - 华夏诗词文化经典传承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欧阳修朗读
()

猜你喜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

羲驭流光泰宇清宝筵初启百花明

云中缥缈黄金相日下瞻依白玉京

()

楔子

(冲末扮秦昭公领卒子上,云)先祖颛顼苗裔孙,赐姓赢氏国为秦。只因善御扶周主,恶来有力事于殷。某乃秦国昭公是也,先祖乃颛顼之后。自犬戎伐周,先祖襄公将兵救周,战阵有功。周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祖襄公为诸侯,赐岐山之西地。自襄公至成公七世,乃立其祖穆公。闻楚人百里奚之贤,欲重币赎之,恐楚不与,乃请以五羚羊皮赎之。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矣,穆公与语国事,乃大悦,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穆公卒,葬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秦人哀之,为作《黄鸟》之诗。至孝公乃十四世,山河始固,强国六公,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秦地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孝公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秦国大治。自兄武王卒,立某为公。俺秦国军有百万,将有千员,西接巴蜀,北控叶蕃,南连襄邓,东有蒲坂。今天下七国皆来伏秦,惟有赵国成公不来。某久闻赵国有楚和氏玉璧,价值万金,某心欲要求之,无计可取。今某手下有大将白起,唤他来商量怎生取索。左右,与我唤将白起来者。(卒子云)理会的。白起安在?(外扮白起上,云)少年为将领雄兵,铁马金戈定两京。全凭韬略安秦地,官封护国大将军。某秦国大将白起是也。郿郡人氏。自昭王十三年为将,击韩之新城,攻韩魏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官封武安君之职。今天下七国皆伏秦国。惟有赵国不伏。数次要领将收赵,昭公不允。今有昭公呼唤,须索走一遭去。左右,报复去,有大将白起来了也。(卒子云)理会的。(报科,云)喏,报的大王得知,有白起来了也。(秦昭公云)着他过来。(卒子云)理会的。着过去。(做见科)(白起云)主公呼唤白起,有何军国之事商议?(秦昭公云)将军,今天下七国,皆伏于秦,惟有赵成公不伏俺秦国,今请你来商议。(白起云)大王,此事小哉。俺秦国军有百万,将有千员,若起兵与赵交锋,必然擒拿了赵成公,定了赵地也。(秦昭公云)白起,想赵国多有英雄,倘若与他交锋,若俺军不利,枉惹各国耻笑。赵国廉颇好生英勇,俺不当起兵,则可以智取也。(白起云)大王,赵国既有廉颇大半,俺怎生智取也?(秦昭公云)白起,某久闻赵国有无瑕玉璧,价值万金。咱这里差一使命,直至赵国,索取玉璧,与他十五座连城换取。若赵成公见说十五座连城,必送玉璧前来,俺收其玉璧,不与连城,玉璧秦国有之。他若不送半玉璧来时,俺秦国起大势军马,问罪兴师,擒拿成公。此计如何?(白起云)大王,此计大妙。若送玉璧到于秦邦,不放其人还国,其宝秦国收之。若无玉璧

()

翻《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故乡近日。田园内,芜草荒迷,催把微官弃。

()

宦门子弟错立身

题目

()

第一折

(冲末扮周瑜领卒子上,诗云)幼习兵书苦用功,鏖兵赤壁显威风。曹刘岂是无雄将,只俺周郎名振大江东。某姓周名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也,辅佐江东孙仲谋麾下为将。方今汉世之末,曹操专权,逼的刘、关、张弟兄三人弃樊城而走江夏。后来诸葛亮过江借兵,我主公助他水兵三万,拜某为元帅,黄盖为先锋,在三江夏口,只一把火烧的曹兵八十三万片甲不回,私奔华容小路而走。某使曹仁守南郡,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平白地他倒得了荆襄九郡,怎生干罢?某数次取索,被那癞夫诸葛亮识破计策。如今又生一计,可取荆州,等众将来时商议。令人!辕门外觑者,若众将来时,报复某知道。(卒子云)理会的!(净扮甘宁、丑扮凌统上)(甘宁云)某姓甘名宁,字兴霸,本贯江东人氏。这位将军,乃是凌统。在于吴王孙仲谋麾下。今日元帅呼唤,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去。令人报复去,道有甘宁、凌统来了也。(卒子报科,云)甘宁、凌统到!(周瑜云)着他过来。(甘宁、凌统做见科,云)元帅,唤俺二将,有何事差遣?(周瑜云)您二将且一壁有者。令人,再去请将鲁子敬来。(卒子云)鲁大夫,元帅有请!(外扮鲁肃上,诗云)赤壁曾将百万烧,折戟沈沙铁未销。区区不劝周郎战,铜雀春深锁二乔。小官姓鲁名肃,字子敬。祖贯临淮郡人也。辅佐主公孙仲谋,官为中大夫之职。自因荆王刘表辞世,某过江去,遇着孔明,问俺借兵。俺主遣周瑜为帅,败曹孟德于赤壁之下。不意刘玄德乘机夺了荆襄九郡,只说暂借屯军,久据不还。俺元帅数次要取荆州,小官劝他且待兵戈稍定,再做商量,争奈元帅坚执不从。今日着人来请,想必又是这桩事了,须索走一遭去。可早来到辕门之外。令人,报复去,道有鲁肃来了也。(卒子报科,云)鲁大夫到!(周瑜云)道有请。(卒子云)请进。(鲁肃见科)(云)元帅呼唤鲁肃,有甚的事来?(周瑜云)大夫,今日请你来,不为别事。某数次取索荆州,被那癞夫诸葛亮气杀我也。某如今又寻思得一个计策,可取荆州。(鲁肃云)元帅,计将安出?(周瑜云)大夫,我想刘备在曹操阵中,折了某、糜二夫人,一向鳏居。有俺主公妹子孙安小姐,可配与刘备为婚。(做低语科,云)俺如今要得孙、刘结亲,那里是真个结亲,则是取荆州之计。俺这里暗调人马,等他家不做准备,则说是送亲来的,乘机就夺了城门。这个是头一计,倘若不中,等刘备拜罢堂,着小姐暗里刺杀刘备,某然后大军直抵荆州,必能取胜。大夫,你道此计如何?(鲁肃云)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

()